广州日报:我国遗产管理从业者已达24万 专家呼吁加快遗产管理师职业化发展进程
2025-02-24 14:22 | 查看: 133147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及个人财富快速增长,遗产继承问题已成为备受百姓关注、政府关注的社会问题。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每年遗产继承公证案件与遗产纠纷案件合计高达180万件。为此,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确立了遗产管理人制度,有效保障遗产处理过程中的各方权益。
10月31日,第三届遗产管理人交流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相关领域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遗产管理人落地后的改革变化、实务操作、共同遗产管理人等议题。专家们一致认为,遗产管理人制度在解决遗产纠纷、债务及继承难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继承人、债权人等各方利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三届遗产管理人交流会现场
据有关部门发布的《中国遗产管理人行业现状调研报告(2023)》显示,目前我国从事遗产管理的从业人员已达24万。然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赵廉慧指出,尽管从业人员众多,但行业仍缺乏科学引导和规范,职业技能标准尚未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机制,遗产管理人的工作质量和效果难以得到全面评估。
此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日报副总编辑李学梅拟在2024年两会上提交提案,建议将“遗产管理师”认定为新职业。她表示,此举将有助于推动遗产服务规范化管理,进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富裕。
交流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民法典》立法专家杨立新强调,设立遗产管理师职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银发经济”发展,有利于保护产权促进共同富裕。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龙翼飞也曾表示,遗产继承涉及每个家庭、每位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民法典》继承编首次明确了遗产管理人制度,这是一次重大的创新。未来,随着大量专业的遗产管理人涌向社会,将更好地解决遗产继承纠纷,促进家人和解,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