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世,大哥一人供出4个大学生,幺弟反因遗产和他闹翻
2025-06-24 16:33 | 查看: 131759
河南平顶山的小郭今年才17岁。
他最近遇到个烦心事:父母很早就不在了,留下他和哥哥姐姐共6个孩子。
他是最小的那个,从小由二姨照顾到大。但二姨家里毕竟不是自己家。
小郭的父母当年还留下了点家底:7间门面房和2套房子。
现在,这些东西都掌握在他大哥手里。他想拿到属于自己的一部分,二姨一家很支持他。
小郭觉得,作为儿子,这里面总该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吧?
他跟大哥提出来,结果闹得特别僵,大哥不给,小郭心里难受极了,觉得“家都没了”。
听起来,这好像是个“大哥霸占家产不给弟弟”的故事?但事实的另一面,却让人心里更不是滋味。
这位大哥接到记者采访时,疲惫和委屈都快溢出来了。
那问题出在哪?就在最小的弟弟小郭身上。
小郭读到初中还没毕业,就辍学不读了。他说他要跟人合伙“做生意”,张口就需要70万启动资金!
钱从哪来?他想到了父母留下的那些房产。
他觉得那里面有他的“一份”,理所应当该分给他一部分去创业。
大哥面对媒体采访,说道:
上学,没问题,他供! 只要弟弟还愿意读书,考上大学,费用他继续想办法。
但现在弟弟才17岁,还是个孩子,初中都没毕业! 拿着几十万去做生意?
这风险太大了,这根本就不是他该干、能干成的事儿!做生意的事,等他真正成年、思想成熟了,有经验了再说。
大哥的逻辑很朴素:遗产是爸妈留给所有孩子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是让一个未成年的娃拿去“试错”甚至可能打水漂的。
这个事闹得兄弟反目,核心问题其实就藏在两件事里:
遗产分不清:当年父母走得突然,那9套(7间门面+2套房)财产,到底怎么分?
是大哥一人名下?还是大家共有只是他代管?没个白纸黑字,这就埋下个大雷!
小郭觉得自己“应得”的那份,始终卡在大哥那里没拿到手。
大哥的付出成了“沉默成本”?最扎心的是,大哥这17年的辛劳付出,那近200万的贴补,把四个弟妹供上大学…
这些巨大的“恩情”或者叫“超额的付出”,在小郭现在的“分遗产”要求里,仿佛被忽略了。
他只盯着“我该得的房产”,大哥却觉得:“我替你、替大家担了父母的责任这么多年,你现在就只要东西,看不见我的付出吗?”
小郭觉得自己没有“家”了,心里苦。
大哥觉得,自己付出半生精力财力,如今却被亲弟弟指责“霸占”本可以用来支撑家庭未来的财产,心里更苦、更委屈。
这个家庭悲剧,给所有家庭都提了个醒:
如果父母当初对遗产有个明确安排,比如留份遗嘱,说清楚房子怎么分、钱怎么用(比如必须用于教育至大学毕业),也许今天的争吵根本不会发生。 或者至少,有个依据可循。大哥这些年付出那么多,如果遗嘱能赋予他管理和协调财产的权力,也能让他更有底气。 大哥的付出是伟大的,是恩情。 但这不等于他对财产的处置权就毫无争议。明确财产归属和大哥代管期间的花费账目(虽然算感情账很伤感情),能避免“你觉得、我觉得”的扯皮。 大哥不让未成年的小郭拿走几十万去冒险,从理智上讲,是对弟弟的一种保护。 遗产是保障所有家庭成员未来的,不是为了满足一时不成熟的冲动。 父母如果提前在遗嘱中规定财产使用的条件(比如必须年满多少岁、必须完成学业才能动用本金),就能有效防止这种情况。 弟弟长大了,渴望独立,想要属于自己的东西,可以理解。 但在伸手要遗产时,能不能也看到大哥这些年的辛劳?能不能好好沟通,而不是直接闹翻? 同样,大哥在守护财产时,能不能也理解弟弟渴望“有个家”的那份不安。 一次负责任的遗嘱规划,不是为了制造疏离,恰恰是为了在风雨来临之时,让家人能更纯粹地感受亲情,而不是在金钱的泥沼中彼此伤害。 别让财产之争,寒了亲人的心;别让手足之情,输给了曾经的“没讲清”。 为家人,也为您自己,提前规划,安稳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