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欠下百万巨债希望女儿帮忙还,给出去的房子,能要回来抵债吗

2025-07-11 09:37 | 查看: 133788

最近,重庆的赖先生家因为两套房子,上演了一场父女反目的家庭风波,闹得沸沸扬扬,甚至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一!

这也戳中了很多家庭的痛点。这里面,有金钱的纠葛,更有亲情的拉扯。

房子是补偿还是资产?

事情是这样的。赖先生做生意失败,背上了100多万的债务。

但早在2023年,他把名下两套加起来价值60多万的房子(当初是开发商抵押给他的)过户给了两个女儿

到了今年5月,女儿们把房子卖了。这下,赖先生着急了,要求每个女儿拿出10万来帮他还债。

他的理由是:自己辛辛苦苦把女儿供到研究生毕业,付出了大笔教育费用,这房子本来就是他的财产,女儿们应该“知恩图报”

可女儿们的说法却截然不同。

她们说,爸爸在她们小时候就因为婚内出轨,导致父母离婚。后来爸爸再婚,长期对她们疏于关心和陪伴。

她们认为,当年爸爸给的这套房子,主要是对她们缺失的父爱的一种“情感补偿”,而不是借给她们的钱或者让她们保管的财产。

女儿们强调,她们原本是打算在姐姐坐完月子后,一家人坐下来商量,看能帮爸爸多少。

没想到,爸爸竟然先一步在媒体上公开指责她们“不孝”,矛盾就此爆发。

金钱清偿难愈亲情伤

最终,经过多方介入调解,事情有了一个结果:

女儿们各自保留20万元(用于覆盖卖房产生的税费等成本),然后每人拿出30万元(一共60万元),转到了父亲现任妻子的账户里,用于偿还父亲的部分债务

双方签了协议,算是把这笔经济债给了结了。

法律上,子女有义务为父母还债吗

这桩纠纷里,涉及很多值得思考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我们先说说法律层面。一个根本的问题是:法律上,女儿们必须替父亲还这笔债吗?

答案其实挺明确的:一般情况下,子女没有法定义务替父母还生前的个人债务。《民法典》第1161条讲得很清楚:子女只在继承父母遗产的时候,才有责任在继承到的财产价值范围之内,去偿还父母留下的债务。遗产价值不够还债,子女是可以不再掏自己的钱补上的。

除非是极少数情况:比如子女当初签了字做了债务担保人,或者本身就是父母的共同借款人(就是一起借钱的人),或者这钱确实花在了全家人的共同开销上(比如给全家买了房、支付了巨额医疗费),那子女才需要承担责任。大家可能还记得之前新闻里报道过,上海有个12岁的小姑娘,就是因为父亲偷偷把她名字写进了借款合同,小小年纪就成了“老赖”,幸亏法院后来纠错才撤销。

还有个更惨的河南9岁孤女,因父亲杀人留下的债务被执行限制消费……这些都警示我们:未成年人被背负巨债的问题需要社会警惕

给出去的房子,还能要回来吗

再说那两套房子,在2023年房子完成过户登记那一刻起,法律上它们就成了两个女儿的合法个人财产。

父亲说这是他的资产想拿回,法律上是不支持他强行要回的。除非当初有过什么特殊约定(比如写着“只是让她们住,所有权还是爸爸的”),或者能证明当时过户是被胁迫、欺骗的。

这就提醒我们:财产(尤其是房产)赠与出去,特别是给子女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手续办完,法律上就真是人家的了。

再婚家庭财产,更需谨慎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当时赖先生给女儿过户房子,是否是他再婚之后的行为。

如果这些房子是赖先生再婚后和现任妻子共同赚的钱买的,或者其增值部分属于夫妻共同财产,那么他在把房子赠给女儿时,没有经过现任妻子的同意。

这种情况下,赖先生的现任妻子事后是可以去向法院起诉,主张丈夫当时的赠与行为无效,把房子要回来的(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地方就有过判例)。

这次调解的结果很有意思——女儿还的钱是转到现任妻子的账户里的。这可能也侧面反映了现任妻子在这个财产安排中的地位和考量。

这一点对很多再婚家庭尤为重要!

如何守护家与财

为了避免赖先生家这样的悲剧重演,守护住辛苦积累的财产和更为珍贵的亲情。

我们采访了中华遗嘱库继承部负责人刘鹏,他真诚地建议大家:

赠财产前想明白,写清楚:

如果父母想把手上的钱或房子等财产赠与给子女(尤其是在再婚家庭),最好先想清楚:这到底是纯粹给孩子的礼物,还是有条件的(比如希望孩子未来提供养老支持)?

是给个人的,还是有其他考虑?然后,建议落实到书面上。比如写个简单的说明或协议(法律上叫“赠与协议”),明确表达一下这财产是什么性质、为什么给。

这能为日后避免巨大误会打下基础。尤其关键的是:如果赠与的财产涉及到您再婚后的夫妻共同财产(特别是现任配偶也有份额),一定要获得现任配偶的书面同意!

否则埋下的就是未来家庭大战的导火索。婚前或婚姻期间做个财产约定(协议)明确财产归属,是减少这类矛盾非常有效的办法。

面对父母债务,冷静核实保护自己:

如果有一天,您的父母要求您帮忙还债(尤其数额较大时),请一定冷静!

要求他们出示相关的借款合同、银行流水等实实在在的证据,了解清楚这些钱到底借来做什么用了?是真的生意失败欠的?还是赌债?甚至是打算转移资产?

保护好自己的知情权,避免被蒙在鼓里背负不明不白的债务甚至成为“共同债务人”。同时,保留好跟父母沟通的所有记录(微信、短信、协议等),不要轻易被情感勒索绑架。

亲情援助,量力而行是底线:

帮助父母,是出于孝心。但这份帮助,务必建立在您自己家庭的基本生活不受巨大冲击的前提下。

千万不要为了“填坑”而导致自己陷入另一个债务深渊,甚至拖垮自己的小家庭。这不是自私,而是理性,是对您自己家庭的责任。亲情不该是无底洞。

赖先生家的纠纷最终在调解桌上用金钱画上了句号。但真正的和解,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要求与付出,而是双向的理解与沟通。

为家人规划财产,表达爱意,贵在“清楚明白”。

趁我们思维清晰、家庭和睦时,做好合理的安排(比如借助遗嘱、赠与协议等工具),厘清财产的归属和传承意愿,恰恰是避免日后亲人反目、减少家庭纷争的最有效方式,也是对家人最深沉的负责与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