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骗局!替别人养儿二十年,到头来财产还得分他们?

2025-08-25 13:16 | 查看: 132727

十年修得同船渡


百年修得共枕眠

山东淄博姜先生的遭遇

近日引发广泛关注

他与前妻离婚后才发现

养育了一二十年的两个儿子

都不是自己的亲生孩子

养了一二十年的孩子均非亲生
据新闻报道,山东淄博男子姜先生在结婚22年后发现,其与妻子所育的两个儿子均非亲生

他跟前妻于2002年12月结婚,2004年前妻生了大儿子,2014年前妻生了二儿子。离婚的原因是前妻从2022年开始基本不回家。

据姜先生的现任妻子描述,在离婚过程中姜先生仅保留了一辆车,其余财产均在不知孩子非亲生的情况下让渡给了对方


离完婚之后,大儿子经常回家要钱、争财产,对姜先生动手,后续姜先生做了亲子鉴定才发现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


长子生父是前妻所在村的前任村书记,次子生父竟是自己的亲堂哥。


这段长达二十年的婚姻背后,藏着一个令人心碎的家庭骗局。


2025年8月20日,该案在淄博市张店区人民法院开庭。


婚内非亲生子女享有继承权


截止发稿前,此新闻已经在微博霸榜两天的时间了。


针对此案,小编对中华遗嘱库家办部联合创始人张大龙律师进行了采访,他有不一样的看法(下为张律解读)


姜先生的这起案件,除了欺诈性抚养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之外,还涉及一个更深层的问题:


这两个与姜先生毫无血缘关系的“儿子”,未来是否仍有权继承他的财产?


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当然没有!都不是亲生的,凭什么继承?”


但法律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


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尽管两个孩子与姜先生不存在生物学上的亲子关系,但姜先生多年来对他们履行了抚养教育的责任。


共同生活、承担父亲职责,这种长期形成的抚养关系,在法律上可能构成“拟制血亲”。


所谓“拟制血亲”,简单来说,就是“法律拟制的亲属关系”。


哪怕没有血缘连接,只要符合法律认定的抚养事实,这样的关系就可能被视同父母子女。


常见的拟制血亲包括养父母与养子女、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等。


也就是说,即使没有血缘,如果姜先生一直以来以父亲身份抚养两个孩子,那么在法律上,他们之间可能已经形成了与亲生父子同等的权利义务关系。


这意味着,如果姜先生未来离世时没有留下有效遗嘱,这两个儿子作为“拟制血亲”子女,仍有可能享有法定继承权。


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应对?

这听起来或许让人难以接受,但法律的逻辑在于维护长期形成的社会关系和家庭稳定性。


它看重的是事实抚养,而不仅仅是血缘。


对于姜先生来说,这无疑是在巨大情感伤害之上,又一层现实的法律隐忧。


自己付出二十年的感情与金钱,换来的是背叛;而更让他无奈的是,未来自己的财产,甚至可能被这两个“别人的孩子”依法分走。


这也引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我们是否应当提早安排自己的身后事?是否应该通过遗嘱,明确表达自己的财产分配意愿?


事实上,遗嘱不仅仅是一份法律文件,更是一种生命态度的体现。


它帮助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置财产,避免亲人之间的猜疑与争夺,更是对生命中重要关系的一种确认和保障。

如果姜先生立有遗嘱,明确排除了两个非亲生子女的继承权,那么法律将尊重他的个人意愿。


遗嘱的效力在法定继承之上,是财产分配中最直接、最明确的依据。


遗憾的是,在中国,遗嘱意识仍然薄弱。


许多人避讳谈论死亡,认为立遗嘱“不吉利”,结果却可能导致身后家庭纠纷不断,甚至让最亲的人对簿公堂。


姜先生的案例正是一个极端却深刻的提醒:在复杂的人际与亲情关系中,法律认可的事实可能和我们的情感认知存在差距。


唯有提前规划、明确意愿,才能真正保护自己的财产,并让它流向自己真正属意的人。


中华遗嘱库一直倡导“早立遗嘱,传递关爱”,不是鼓励人们互相猜疑,而是希望每一个家庭都能明晰权属、减少纠纷。


亲情需要呵护,财产需要规划,而遗嘱,正是这两者之间一座理性而温暖的桥梁。


无论家庭结构简单还是复杂,订立遗嘱都是一个负责任的选择。


它不意味着不信任,恰恰相反,它是对家人的另一种爱护——因为清晰,所以无争;因为提前安排,所以更多安宁


愿姜先生能在法律中找到公平与慰藉,也愿更多人从他的故事中看到遗嘱的意义。毕竟,爱与财产,都值得被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