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将遗产全赠干儿子,身后骨灰竟被撒于山野,法院判决大快人心!

2025-09-05 16:02 | 查看: 131471

老太将遗产全赠“干儿子”


身后骨灰竟被洒落荒野

亲生子女维护权益反成被告

法院揭穿夺产精心骗局

养老院认的干儿子

近日,一起发生在上海的遗嘱继承纠纷案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位九旬高龄的王老太,在律师的见证下立下遗嘱,明确表示要将自己名下所有的财产留给一位毫无血缘关系的“干儿子”老刘

然而,就是这样一份看似形式完备的遗嘱,最终却被法院判决无效,并要求这位“干儿子”返还二十余万元的存款。

这背后,是一个令人唏嘘且发人深省的故事,也为我们每一个人敲响了关于如何真正安顿好“身后事”的警钟。

案件中的原告老刘,手持遗嘱,理直气壮地将王老太的亲生子女和孙子告上了法庭,要求独占全部遗产

他讲述了一个看似合理的故事:老人晚年与子女关系不睦,独自居住在养老院,自己因懂医术为其缓解了病痛,老人出于感激认其作干儿子,并自愿将财产相赠。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善有善报”的佳话。然而,主审法官却从中嗅出了不寻常的气息。

一份遗嘱的有效性,绝不仅仅取决于它是否由律师见证、格式是否规范,其最核心的基石,在于立遗嘱人是否是在完全自由、清醒、且未受任何外界欺诈、胁迫的情况下,表达出的真实意愿

法院判决大快人心


随着法院调查的深入,一层层骇人的真相被逐渐揭开。


老刘口中的“亲情”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他刻意编造“国际维和部队”的身份博取老人的信任与同情


更是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人为地切断了王老太与亲生子女、孙子的一切联系,让老人陷入一种被家人抛弃的错误认知中,从而依赖并信任他。



这种处心积虑的隔离,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操控与欺诈。更令人心寒的是,在王老太摔伤后,他延迟数小时才呼叫急救,严重耽误了抢救时机


在老人去世后,他不仅没有通知其家属,甚至将老人的骨灰随意撒于山野,此举严重违背了基本的人伦常情。


而银行流水则成为了他“谋财”意图的铁证。


王老太多年积攒的二十余万元存款,在其去世前一年被陆续通过种种操作取现殆尽,取款方式极具技巧性,刚好卡在ATM机的每日上限,且连续多日操作,其意图不言而喻——就是要在无声无息中转移财产


所有这些行为串联起来,描绘出的绝非一幅温情的养老送终画面,而是一场精心策划、以非法侵占他人财产为目的的骗局。


长宁法院的判决一针见血:老刘的行为导致王老太立遗嘱时存在“动机错误”,该错误因欺诈而产生,使得遗嘱并非其真实意思表示,因此,即便形式合法,遗嘱亦属无效

精神评估的重要性
这个案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人性中可能的阴暗面,也映照出许多老年人在情感孤独与信息不对称下的脆弱。

它深刻地提醒我们,订立遗嘱是一件极其严肃和专业的事情,它关乎一个人最终的意愿能否得到忠实的执行,更关乎一个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两位见证律师在场,是否就足以完全排除立遗嘱人可能受到的精神影响和意志干扰?是否就能确保遗嘱内容百分百是老人内心最纯粹、最真实的想法?上海的这起案件,已经给出了答案。

中国政法大学刘新熙教授认为,立遗嘱人的思维及精神状况是否正常,常常成为认定遗嘱效力的关键问题。如果立遗嘱人在设立遗嘱前进行了精神鉴定,可以有效地防范此类风险发生。


因此,精神评估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中华遗嘱库建立了国内首个遗嘱人精神评估体系,由专业精神评估师根据专业测评体系,对立遗嘱人订立遗嘱的民事能力进行认定,并出具评估报告。


与遗嘱档案一同存档备查。使立遗嘱人订立遗嘱的真实性得到了有力保障,从而使得遗嘱的真实性在法律上做到无懈可击


其实,一份真实有效的遗嘱,不但能圆满自己的传承意愿,还能减少家人之间的猜疑,化解家庭矛盾。


中华遗嘱库建议市民在身体健康、头脑清楚、思维清晰、有民事行为能力时订立一份严谨、有效的遗嘱。不给自己留遗憾,不给家人留麻烦。


王老太的遭遇是一个悲剧,但希望这个悲剧能转化为普遍的警示。订立遗嘱,不是为了预示离别,而是为了更好地安排爱与责任,是对家人最深沉的呵护。


选择一个专业、靠谱、负责任的机构来协助完成这件人生大事,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家人爱的延续。


中华遗嘱库始终致力于用最专业的服务和最严谨的态度,为您守护这份最后的安宁与托付,让每一个意愿都被尊重,让每一份传承都清晰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