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人被“干儿子”骗光遗产!法院判决大快人心
2025-10-19 14:34 | 查看: 130665
干儿子骗光老人遗产
近日,上海一起九旬老人王老太的离世案件,牵动了无数人的心。王老太,出生于1932年,一位九旬的上海老人,在上海有房产,每月养老金可观,自己一人住在养老院里,王老太因早年离异,与膝下三个子女的关系不睦。这位老人原本在养老院可安享晚年,却因一位无血缘关系的“干儿子”刘某,陷入了欺诈与控制的漩涡,最终孤独离世,遗产险些被霸占。法院的判决虽还了公道,但老人的遭遇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养老生活中的隐忧与风险。事情要从2016年说起,那时王老太住在养老院,刘某以“无证行医”的身份接近她,编造自己是“国际维和部队军医”的辉煌经历,慢慢博取了老人的信任。老人渐渐把他当成了“大儿子”,这份虚假的亲情,成了悲剧的开端。2019年,刘某以“探亲”为名,将王老太从上海带到了山东威海。他偷偷更换了老人的手机号,切断了她和子女、孙子的联系。孙子小林在2020年发现奶奶失踪后,好不容易通过山东亲戚找到刘某的联系方式,但刘某却拒绝沟通,甚至让老人误以为被家人遗弃。
养老金月入过万的她,账户里20多万元的存款,被刘某通过ATM机分多次取现,每次都是卡着取款上限操作,最后只剩2万多元。这些钱去了哪里?刘某说不清用途,法院后来认定,这根本不是赠与,而是赤裸裸的财产转移。更令人心痛的是,王老太昏迷后,刘某拖延了整整6小时才求救,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老人去世后,她的骨灰被刘某擅自撒在山野,连最后告别的机会都没留给家人。事后,刘某拿出一份2023年11月的“代书遗嘱”视频,声称有律师见证,要求继承老人的房产和存款。但家属拿出了老人2014年立下的遗嘱,白纸黑字写明房产由孙子小林继承。法院最终识破了骗局,判决刘某的遗嘱无效,房产按2024年立下的遗嘱归小林,存款由法定继承人均分。二审在2024年7月31日维持原判,给了这起案件一个公正的结局。
为什么法院会这么判?关键在于刘某的行为充满了欺诈。他虚构身份、阻断亲情,让老人在立遗嘱时产生了错误判断。这违背了《民法典》第1143条,遗嘱必须表示遗嘱人的真实意思,受欺诈、胁迫所立的遗嘱无效。刘某的所作所为,从延误救治到私撒骨灰,都严重违背了公序良俗,法律自然不会认可他的继承权。至于那笔被取走的存款,法院认为ATM分次取款方式异常,且老人养老金足够生活,判决刘某返还34万多元。这件事不只关乎一个家庭,它暴露了社会多层面的问题——养老院没核实刘某身份就允许他接走老人,也没对长期失联发出预警。律师见证遗嘱时,没查清“母子关系”是假的;银行没监测到老人账户的异常取款,这些漏洞都给骗子可乘之机。
情感诈骗正成为养老领域的新趋势,独居老人容易被“温情陷阱”俘获。就像上海另一起案件,一位老人被“网友干儿子”骗走40万养老钱。这些案例提醒我们,骗子往往瞄准老人的孤独心理,用陪伴换取信任后,再实施财产控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华遗嘱库上海静安分库项目负责人陈羽寒指出,家庭层面要定期探望养老院老人,保存沟通记录,并关注老人银行账户的流水,必要时设置取款限额。机构方面,养老院必须严格执行接离审核制度,银行应建立老年人账户风控预警,律师见证遗嘱时也要独立核实亲属关系和老人精神状态。
陈羽寒特别强调,遗嘱继承在遗产继承中效力高于法定继承。
王老太的案例中,正是那份2014年的遗嘱保护了孙子的权益。
上海静安分库项目负责人陈羽寒建议,老人尽早订立遗嘱,不仅能明确财产分配,还能防止外人钻空子。
同时,家庭关怀才是根本,法律虽能撕破欺诈伪装,但真正的赡养在于生前陪伴,不在死后争产。
王老太的悲剧告诉我们,亲情缺失的地方,容易滋生算计。
我们每个人都要反思,多陪陪父母,别让孤独成为骗子的突破口。
这起案件虽然法律赢了,但一位老人的离世让人扼腕,它呼唤家庭关怀与制度防线的双重加固。
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中华遗嘱库希望通过这样的解读,帮助更多家庭守护财产与亲情,让晚年生活多一份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