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母亲被儿子扇耳光、殴打,养儿防不了老了?
2025-11-12 16:11 | 查看: 130588
近日,一则“儿子殴打93岁母亲”的视频在网络上传开,画面令人揪心,瞬间点燃了公众的怒火。据后续通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的这名男子,因琐事与年迈的母亲发生口角,竟对生养自己的老人挥拳相向。消息一出,舆论场中充满了对施暴者的谴责和对老人境遇的深切担忧。执法部门的迅速行动,将不孝子抓获,体现了法律对侵害老年人权益行为的“零容忍”,这无疑是大快人心的。然而,在愤怒与谴责之后,一个更现实、更沉重的问题浮上水面:尽管当地妇联、派出所已及时介入,提供了必要的上门服务,但老人所承受的身心创伤,以及漫长晚年中的照料、医疗和安全问题,绝非一次干预就能彻底解决。这件事像一根刺,扎进了许多人的心里,它不仅暴露了个别家庭中人伦的悲剧,更尖锐地触动了我们每个人对“老去”这件事的深层焦虑。“养儿防老”这个传承千年的观念,在如此极端的案例面前,似乎出现了一道裂痕。我们当然坚信,血浓于水的亲情在绝大多数家庭中依然是晚年最温暖的依靠。但这一极端事件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将晚年的幸福与安全完全寄托于子女的孝心和能力,存在着不确定的风险。当子女因各种原因无法承担、不愿承担甚至像案例中那样成为侵害者时,老人很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这也让我们思考,除了依靠道德约束和事后惩处,我们是否能为自己的晚年,提前构筑一道更坚固、更可靠的法律安全网?这正是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华遗嘱库项目推出“安心传护”服务的初衷。我们深知,对于老年人而言,晚年的需求核心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人身照护,即有人关心、有人负责,确保生活品质与尊严;二是财产的保护与传承,即一生辛苦积累的财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妥善安排,福泽后人。“安心传护”服务正是围绕这两大核心需求,打造的一套专业、全面的法律解决方案。具体来说,“安心传护”就像一位您提前为自己指定的、值得托付的“人生守护者”。首先是意定监护,这可以说是服务中最具前瞻性的一环。它允许您在头脑清晰、意识清楚的时候,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前选定一位最信任的人(可以是亲友,也可以是专业机构)。在未来您因年老、疾病等原因丧失或部分丧失行为能力时,由这个人来代理您处理生活照料、医疗救治、财产管理等事务。这确保了在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做决定的是您自己选定的人,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法律指定,甚至可能陷入无人负责或子女争抢监护权的尴尬局面。对于一些可能没有法定赡养人,或者与子女关系疏远、希望寻找更可靠养老方式的老人,可以通过协议方式,与个人或组织约定,由对方承担您的生养死葬义务,而您在去世后将一部分或全部财产赠与对方。这是一种基于权利义务对等的法律安排,为“谁来养老”提供了另一种契约式的保障,让您的晚年生活更有着落。遗产的处理往往涉及复杂的法律程序和家庭关系,容易引发纠纷。“安心传护”服务可以为您指定专业的遗产管理人,在您去世后,按照您的遗嘱或法律规定,负责清理遗产、处理债权债务、分割遗产等事务。这能最大程度地确保您的遗产分配意愿得到公正、高效的执行,避免家人因遗产问题对簿公堂,伤及亲情,真正实现“财有所承,业有所继”。“安心传护”服务设置了监督环节,可以对意定监护人、扶养人、遗产管理人的行为进行监督,确保他们恪尽职守,保障您的权益在每一个环节都不被侵犯。这重“保险”,让您在生前所做的所有安心安排,最终都能落地见效,执行放心。如果社会能更广泛地普及像“安心传护”这样的法律工具,如果老人们能更早地意识到可以运用法律手段来主动规划晚年,或许就能多一份保障,少一份风险。这并非不信任家人,而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体现,是一种更深沉的、未雨绸缪的智慧。它意味着,即使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今天的提前安排,牢牢握住晚年的尊严与安宁。构建和谐社会,守护最美“夕阳红”,不仅需要弘扬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强化法律的惩戒与震慑,更需要完善像“安心传护”这样的前置性、保障性服务。它如同为老年人的权益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法律堤坝,将关爱与责任以具象化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我们呼吁,社会各方应共同努力,加大对此类服务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老年人及其家庭了解并利用好这些法律工具。我们相信,通过“安心传护”这样的服务,能够让每一位老人都能更有底气、更安心地度过晚年,让亲情在法律的护航下更加醇厚,让社会的养老安全网编织得更加密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