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失联,老人立遗嘱防纠纷
2025-11-12 16:13 | 查看: 130566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语境中,“遗嘱”常被视为一个沉重甚至带有忌讳的词汇。
但在注重意头、言语中充满生存智慧的粤港澳大湾区,人们则更常使用“平安纸”这个温暖的称谓——它不仅寄托了祈求家人未来生活“平安顺遂”的美好祝愿,更蕴含了为家宅“定纷止争、永葆安稳”的深刻智慧。
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华遗嘱库项目(以下简称“中华遗嘱库”),我们见证了这一份“平安纸”被赋予的崭新内涵:它不再是冰冷财产的简单分割,而是家人之间情感的延续。
作为一项公益项目,我们致力于通过专业、严谨的遗嘱登记与保管服务,帮助万千家庭未雨绸缪,用法律的确定性来对抗未来的不确定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正是李先生如何在这里,为家人撰写下一份“平安纸”的故事。
六月的广州,潮湿闷热。66岁的李先生独自坐在中华遗嘱库的接待室里,与咨询老师述说他的来意与担忧,他的两段婚姻,像两条互不相交的河流,静静地流淌在岁月里。
1991年,第一段婚姻平静结束,女儿随前妻远走,二十多年音讯寥寥。1995年,他与现任妻子组建新家庭,育有一子,如今儿子刚步入社会。而90多岁的老母亲依然健在,由几个兄弟姐妹轮流照料。
家族和睦的背后,李先生却藏着深深的忧虑——他害怕有一天,久未联系的女儿会突然出现,与儿子争夺他毕生积累的财产;更担心“逆继承”(父母继承子女遗产)的意外,或是子女未来的婚姻变故,让家族财富流失。
转折发生在一个普通且平凡的日子。老友突发心梗离世,因未立遗嘱,子女为遗产对簿公堂,原本和睦的家庭分崩离析。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李先生。他想起自己名下的三处房产、金融资产,若没有妥善安排,恐怕也会重蹈覆辙。“我必须给家人一个确定的未来。”这个念头促使他走进了中华遗嘱库。
在中华遗嘱库的接待室里,咨询老师耐心听完李先生的经历和担忧后,没有急于给出方案,而是先拿出《民法典》,一条条跟他讲解法定继承的规定:“李叔,按照法律规定,您的女儿确实有继承权。
不过,咱们可以通过订立“平安纸”,明确财产的分配方式,避免后续纠纷。针对您担心的逆传承和子女婚姻风险,也能在“平安纸”里特别注明,确保您的财产最终只留给您想给的人。”
咨询老师还给他举了类似的案例:有位老人和他情况相似,因担心多年未联系的子女争夺财产,在中华遗嘱库订立了遗嘱,明确财产归属,后来老人去世后,果然有子女上门争夺,但因遗嘱合法有效,最终保障了指定继承人的权益。
订立遗嘱那天,李先生特意换上了一件整洁的衬衫,神情格外庄重。在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评估、录像、以及我们两位见证人的见证下,他清晰地指定,将自己名下的主要财产,包括房产与存款,悉数留给儿子和风雨同舟数十载的现任妻子。
笔握在手中,他停顿了片刻,往事或许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最终,他稳稳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那一笔一划,勾勒出的并非一份冰冷的法律文书,而是一位丈夫与父亲,对至亲未来生活最郑重的承诺与庇护。
走出中华遗嘱库,李先生第一次感到如此轻松。他知道,这份遗嘱不仅避免了未来的纷争,更是对两段婚姻、所有亲人的尊重与和解。财产从来不是爱的标尺,但如何安排财产,却最能体现一个人心底最真实的爱与责任。
李先生的案例,只是我们中华遗嘱库日常工作中一个寻常的缩影。每帮助一个家庭订立一份遗嘱,就是我们向“推动遗嘱进入每个中国家庭”这一使命迈出的坚实一步。
作为中华遗嘱库的一名咨询老师,我们深知,手中经办的每一份文件,都关系到一个家庭的未来。
我们不仅是在完成一份法律文书,更是在践行“解后顾之忧,传和谐家风”的项目宗旨——通过专业的法律咨询、严谨的登记流程和安全的保管措施,我们将当事人心中那份对家人的爱与责任,转化为一份清晰、明确、受法律保护的生命礼物。
我们的意义,在于化解未来的潜在纷争,将和谐的家风传递至未来。让每一位像李先生这样的来访者,能够卸下心头的重担,获得内心的释然与平静,这,就是中华遗嘱库存在的价值,也是我们肩负的、不容有失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