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数据警示:空巢老人遗嘱登记激增背后的继承纠纷困局
2025-04-08 15:02 | 查看: 131376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独居和空巢老人已超过1.18亿。当中国60岁以上人口首破3亿大关时,意味着每三位银发族中,就有一位正在经历"无人问粥温"的孤独日常。
空巢老人的数字已超过整个日本人口总数,他们散落在万家灯火中,守着子女的旧照片和医院的缴费单,在智能手机和电子门锁的时代,活成了最安静的群体。
01
空巢老人立遗嘱超六成
据《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24年度)数据统计,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遗嘱登记总数达到了40176份,其中空巢老人占比为60.28%,相当于每10份遗嘱就有6份来自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
图片来源:中华遗嘱库
这本质上是一份中国式亲情现状的体检报告。当老人们开始把立遗嘱当作情感表达的最后通道,恰恰说明现实生活中代际沟通的阻塞程度——他们不得不用法律文书的形式,来传递那些本该在茶余饭后说出口的家长里短。
02
74岁老伯立遗嘱财产留给外甥
在中华遗嘱库2024年度10大经典案例中,有这么一则故事:
黄伯今年74 岁,这位曾经在职场打拼,积累了不菲财富的老人,晚年却经历了命运的重重打击,2013年女儿不幸离世,7年后妻子也撒手人寰。
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他的哥哥、姐姐时常关心他,外甥更成为了他生活中最坚实的后盾。
图片来源:中华遗嘱库
外甥早年便常常出入黄伯家中,帮忙处理各种事务,如同亲生子女一般。当黄伯的女儿离世时,外甥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协助处理后事,给予黄伯最大的支持。
而在黄伯的妻子因病离世后,外甥更是觉得自己有责任照顾好这位年迈的舅舅,成为他的依靠。于是,黄伯在外甥的陪同下,来到中华遗嘱库广州荔湾分库订立遗嘱。
他表示,经过几十年的相处,他对外甥充满信任,因此决定将自己的全部财产留给外甥。这一决定不仅是对外甥多年来悉心照料的感激之情,也是为了让自己的财产在百年之后能够合法地传承给最亲近的人。
03
空巢老人立遗嘱原因
研究数据显示,中国空巢老人的抑郁症总体患病率达到43%。其中,亲子关系问题是导致空巢老人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代际沟通不畅、空巢老人缺乏情感寄托以及对子女赡养缺失的失望等,都是促使他们立下遗嘱的心理原因。
图片来源:中华遗嘱库
而从另一个视角来看,没有立遗嘱很容易导致家庭矛盾,甚至可能演变成法律纠纷。根据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的数据,继承纠纷案件同比增长约38.92%。其中,法定继承纠纷占39.2%,其他继承纠纷占54.3%,遗嘱继承纠纷仅占6.5%。
“没有遗嘱的家庭,往往容易陷入更复杂的法律泥潭。”中华遗嘱库创办人陈凯说道。在中华遗嘱库十二年来接待的空巢老人中,33.38%直言立遗嘱是为“简化继承程序”,31.62%为“避免家庭纠纷”,更有11.59%打破传统将财产赠与孙辈等非法定继承人。
04
表面处理财产,实际处理心事
其实老人来立遗嘱,表面上是处理财产,实际上是在处理心事。中华遗嘱库咨询专家回忆,有位独居老太太来立遗嘱,特意要求要把收藏的连环画留给孙子。
我们问她为什么不当面给,老人说儿子常年在外地,孙子更是几年见不着面。后来我们建议她把这个心愿写进遗嘱,还帮她和儿子视频连线。老太太说这是半年来第一次有机会和儿子好好说说话。
中华遗嘱库成立十二年来,除了帮助老人订立遗嘱,用法律手段保障老人的合法权益,还帮助了许多老人与子女重新建立情感联系。
中华遗嘱库遗嘱咨询专家刘千透露:一些子女是在老人立遗嘱时,才意识到父母已经老去,自己平时对父母的陪伴不足。我们也会帮助那些无人照顾的老人,简化立遗嘱的流程。
05
清明启思:传承孝道,促进家和谐
清明节来临之际,中华遗嘱库将面向市民朋友们发起“一封家书”公益活动,亲笔书写下对子女的嘱托、家风传承或未及言说的牵挂,并附在遗嘱中,传达对家人的爱与责任。
活动特别提供数字化存档,帮助老人将这封特别的家书,与房产证、存折等一起,成为留给后代最珍贵的“双重遗产”。
立遗嘱人群数量已连续多年增长,百姓通过订立遗嘱有效保障了财产安全,化解家庭继承矛盾,实现家庭事务的妥善安排 。
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联合各界力量,开展面向空巢老人家庭的公益讲座,并定期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引导空巢老人子女从身后孝向生前孝转变,为空巢老人营造充满爱与陪伴的晚年生活环境。
图片来源:中华遗嘱库
作为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发起主办的全国性公益项目,中华遗嘱库始终肩负“推动遗嘱进入每个中国家庭”的重要使命。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华遗嘱库遗嘱咨询数量达572141人次,遗嘱登记保管数量达357512份。
中华遗嘱库面向全社会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如果您有关于遗嘱相关的问题,欢迎联系我们。